江苏锦瑞金属制品有限公司

Jiangsu Jinrui Metal Products Co., Ltd.

残余扭矩的测量方法有哪些
来源: | 作者:锦瑞 | 发布时间: 2天前 | 5 次浏览 | 分享到:
残余扭矩的测量方法需根据具体场景选择,平衡精度、成本和操作复杂性。生产现场优先选择再拧紧法和检测扭矩法,研发场景推荐超声波法,维修检测可采用拧松法或标记法。

残余扭矩的测量方法及适用场景

一、核心测量方法详解

1. 再拧紧扭矩法(分离扭矩法)

  • 原理:在已拧紧的螺栓上继续施加扭矩并旋转小角度(通常10-15°),当螺栓从静摩擦转为动摩擦时,仪表显示的峰值扭矩即为残余扭矩值。

  • 特点

    • 优势:无需破坏连接结构,操作简便,成本低(数显扳手价格约3000-8000元),在汽车主机厂装配线应用率达75%以上。

    • 注意事项:需配合角度传感器控制转角精度(误差±3%以内),适用于大部分拧紧点,测试后无需返工。

  • 适用场景:汽车总装线、批量生产中的快速检测。

2. 检测扭矩法(设定扭矩阈值法)

  • 原理:设定工艺要求的检测扭矩阈值(如设计扭矩的85%),在持续施压过程中观察螺栓是否转动。若未转动则判定合格。

  • 特点

    • 优势:尤其适合预涂胶螺栓(如乐泰243胶),避免破坏已固化的防松胶层。

    • 注意事项:需提前进行扭矩-夹紧力标定试验,操作时间较再拧紧法增加约50%。

  • 适用场景:预涂胶螺栓连接、需避免破坏胶层的场景。

3. 拧松法(松开法)

  • 原理:用扭矩扳手缓慢松开螺栓,读取开始转动瞬间的扭矩值,并乘以系数(1.1-1.2)得到残余扭矩。

  • 特点

    • 优势:操作简单,成本低。

    • 注意事项:测量值偏小,需通过系数修正;重复拧松会导致螺栓夹紧力衰减(如三次后衰减15%),仅限维修检测场景。

  • 适用场景:维修检测、非批量生产中的简单验证。

4. 超声波测量法

  • 原理:基于声弹性效应,通过测量超声波在螺栓中的传播时间变化计算轴向应力,进而推导残余扭矩。

  • 特点

    • 优势:非破坏性,精度高(夹紧力检测误差≤5%),适合高价值部件。

    • 注意事项:设备成本超过20万元,需专业耦合剂处理表面,适用于实验室或组合检测。

  • 适用场景:航空发动机、风电塔筒等高精度要求的研发或特殊工况。

5. 电阻应变片法

  • 原理:在螺栓上粘贴电阻应变片,测量应变变化并计算扭矩。

  • 特点

    • 优势:提供**测量结果,适用于高精度场景。

    • 注意事项:需专业设备和技术支持,成本较高。

  • 适用场景:研发阶段、需要**测量的小批量生产。

6. 标记法(划线法)

  • 原理:在螺栓头部与被连接体划线标记,松开后重新拧紧至原位,读取扭矩值并乘以系数(0.9-1.1)。

  • 特点

    • 优势:操作简单,无需专业设备。

    • 注意事项:精度低,易受操作人员影响,仅建议用于拆解区域。

  • 适用场景:拆解分析、简单验证。

7. 转角法(扭矩转角法)

  • 原理:通过测量拧紧过程中的转角与扭矩关系,推断残余扭矩。需结合初始拧紧数据。

  • 特点

    • 优势:适用于过屈服拧紧工艺,需设定扭矩转角监控窗口。

    • 注意事项:动态扭矩法测量值约为初始紧固扭矩的70-85%(ISO 16047标准)。

  • 适用场景:过屈服拧紧工艺、需要动态监控的场景。

二、行业应用与标准

1. 汽车行业

  • 优先方法

    • 再拧紧法:成本效益比*优,适用于大部分拧紧点。

    • 检测扭矩法:适合预涂胶螺栓(如乐泰243胶)。

  • 案例:Atlas Copco的QST系列扳手集成残余扭矩自动补偿功能,使装配质量一致性提升至99.97%。

2. 航空航天

  • 优先方法:超声波法获取**夹紧力数据。

  • 案例:某航天机构实验数据显示,超声波法夹紧力检测误差≤5%。

3. 风电领域

  • 优先方法:采用“松-紧”循环测量模式,对高摩擦系数连接副(μ≥0.18)的测量误差比直接测量降低40%。

三、精度提升与实践要点

1. 工具校准

  • 数显扳手需每5000次或半年进行标定(参照JJG 707标准)。

2. 温度补偿

  • 环境温度每变化10℃,压电式传感器需重新归零校正。

3. 操作规范

  • 施力速度控制在5-15°/s以减少惯性误差。

4. 组合检测

  • 案例:某工程机械企业针对液压管接头螺栓,先用再拧紧法初检,再对5%样本进行超声波复检,质量成本降低32%且保证0ppm泄漏不良率。

四、选择建议


场景推荐方法理由
批量生产现场再拧紧法、检测扭矩法成本低、操作简便,适合快速检测。
研发与高精度场景超声波法、电阻应变片法精度高,适合需要**数据的场景。
维修检测拧松法、标记法操作简单,但需注意操作规范以避免误差。
预涂胶螺栓检测扭矩法避免破坏已固化的防松胶层。
过屈服工艺转角法适用于需要动态监控的场景。


五、总结

残余扭矩的测量方法需根据具体场景选择,平衡精度、成本和操作复杂性。生产现场优先选择再拧紧法和检测扭矩法,研发场景推荐超声波法,维修检测可采用拧松法或标记法。同时,结合行业标准(如ISO 16047、VDI2645)和组合检测策略,可进一步提升测量可靠性和效率。